3D蜜月2:风顺月不明
导读:这场拉郎配婚姻的蜜月也许真的已经结束。
尽管去年很多大片的票房因3D而大卖,但在全年过程中,早有专家察觉到其衰减之势。《综艺》的产业分析师丹尼尔•弗兰克尔在去年7月便发布了一个广为引用的图表《3D升降图》,显示从前年12月的《阿凡达》发行开始,大片首开周末中3D票房所占比例虽偶有回弹,但总体趋势却是每况愈下:2010年3月5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70%(8000多万美元);3月26日,《驯龙高手》,68%(2970万美元);4月2日,《诸神之战》,52%(3360万美元);5月21日,《怪物史瑞克4》,61%(4310万美元);6月18日,《玩具总动员3》,60%(6610万美元);7月1日,《最后的风中骑士》,56%(2170万美元);7月9日,《卑鄙的我》,45%(2530万美元);7月30日,《猫狗大战》,55%(690万美元)。如果考虑到影片发行的不同时段3D银幕数量的增长,这种份额的下降则更加显著:银幕增加了,票房份额却下降了。若再按2D和3D的单银幕产值这一硬指标来比较的话,作为3D存在的唯一理由的经济优势便荡然无存了:在过去五年来,3D较之2D,其利润额已经越来越低。早在《阿凡达》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前,这一态势便已见端倪。
去年,最令卡森伯格和其他3D倡导者怨声载道的是3D银幕数量不够。直到现在,卡森伯格仍对影院二转三的速度不太满意。但影院好像已经满足于现状,因为去年的狂热已经让所有的多厅影院都安装了两三块甚至四五块3D银幕,发展势头开始减缓。影院也许意识到,3D的未来也许并非像那些支持者当年吹嘘的那样一片光明。《玩具总动员3》可以被视为一个拐点。该片的首开票房能让人明确看出,到底是3D本身的业绩在下降还是由于3D影片太多而3D银幕太少的缘故。上引数据显示,《玩具总动员3》的3D票房占比(60%)较之《怪物史瑞克3》(61%)少了一个百分点,比起更早发行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70%)更是少了10个百分点。
且撇开那10个百分点不谈,仅《玩具3》这一个百分点便可窥知全豹:尽管看似不多,但《玩具3》是迄今为止3D银幕数最多的影片(其最大发行规模为4028块银幕)。所以,3D影片票房下降是因为3D银幕太少的说辞基本可以排除。相反,随着银幕数量的增加,其票房应该有所增长才对。非但如此,《玩具3》的2D版票房甚至高于3D。
2010年6月18日周末,《玩具3》在全美各地4000多块银幕上首开。这是有史以来首开周末最大的皮克斯影片,票房1.1亿,其中6600万来自于3D。仔细审视这个数字,我们或有别的发现:3D银幕的平均票房为27000美,而2D银幕却是28000美元。也就是说,3D的收成比之2D少了五个百分点。3D在亏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2D的票房之所以高,是因为挤不进3D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去看2D了,但这也无法解释并没有爆满的其他影片票房的下降,尤其是《玩具3》的3D银幕数已经极大限度地满足了3D观众的观影需求。于是乎,一个不争的行业事实便不得不令好莱坞再睁慧眼:对两种制式同时存在的主流影片而言,3D放映的增值利益已经趋于零,甚至负数。
咱再看看今年的情形。2011年6月29日,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3》首开票房近亿($97,852,865美元),这自然是个好消息。可是比之2009年发行的《变形金刚2》(1.09亿美元),其首开票房却下降了(尽管3D银幕数量较之一年前有大幅提升),而且《变2》还没有3D版。尽管《变3》的首开票房有60%来自于3D银幕,但这个听起来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实际上是一个坏消息,尤其是相比没有3D首开票房却比它还高出一块的《变2》而言。毕竟3D票价要高出2D25%到30%。对此,好莱坞恨不得再借一双慧眼。
由此看来,从好莱坞蔓延到全球的这场3D之风,尽管树欲静而风不止,却已呈风顺而月不明之势。当年被吹得神乎其神的3D成功故事在好莱坞变成了凤毛麟角,因为更多的观众已经抛弃了笨拙的3D眼镜而选择去传统影院解放自己的肉眼。《功夫熊猫2》仅有45%的票房来自3D,《加勒比海盗》38%,《绿灯侠》45%,《汽车总动员2》40%。比之过去两年的3D狂热,这一景象则可谓“风高而月黑”了:2009年,《阿凡达》的票房80%来自3D,去年有60%的观众看了3D版的《怪物史瑞克3》,就连《驯龙高手》也有57%的票房来自3D。关键是那会儿的3D银幕还没有这么多。
电影向来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而好莱坞则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驾着技术的彩车充当这一联姻的媒婆。可是,这次的3D技术联姻会不会是一个拉郎配呢?好莱坞的传统行业智慧在过去一百多年似乎从来没有错过,尤其在培养和制造观众方面有着一百多年的成功经验,可是这次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观众只喜欢看3D的东西,并坚称那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这会不会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呢?这场拉郎配婚姻的蜜月也许真的已经结束。
根据好莱坞的百年实践,电影作为一项大众娱乐消费,最理想的票价应该是,而且一直都是普通劳动者一小时的最低工资。当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时薪为五块时,美国的电影票价是五块,当最低时薪涨到七块五的时候,电影票价也是七块五。其理据就是,最廉价的合法劳动者劳动一个小时的合法收入便能够到影院购买两个小时的避世娱乐。而电影被3D之后,这一规矩被打破了。比如,美国洛杉矶世纪城生意最好的AMC影院下午3点55分之后的一张普通成人票价为13.50美元,如果是3D,则增加4美元,如果是IMAX 3D,则还要增加6美元。如此,一个四口的核心家庭要到影院,则必须排出一大摞美元。这对作为美国主流院线的主体观众的普通消费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心疼的事情。看电影是去享受娱乐,而非体验“心疼”的感觉,仅这一道门槛便足以将众多消费者屏蔽于3D门外。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